|
走进中国紫檀博物馆楔子
那是癸卯金风拂醒艳阳秋的时候,踏着季节的脚步,揣着读自然之书的心态,夹着云一样自由的浪漫,我又一次漂来了北京。 故宫,天坛,颐和园,鸟巢,香山,八达岭,北京的名胜古迹,历史遗存,各种博物馆众多。别的地方没来得及前去打卡,之所以能早早走进中国紫檀博物馆,却和一件画事有关。 大手笔捐赠故宫一亿资金、为人民大会堂绘制最大画幅《荷风盛世》,被有关评价机构官宣为当代最贵画家的崔如琢,要在中国紫檀博物馆举办版画全球首发。当时还不知道中国紫檀博物馆坐落于何处,但是已答应邀约人一定参加这次活动的我,因怕届时迟到就提前到中国紫檀博物馆探班,然后便成了中国紫檀博物馆的常客。 晶莹露,红豆情。 智者山为画,仁者水是诗。目之所及,情之所钟的一些可以众乐乐的发现,便有了付诸笔端的欲望……
一、紫檀的震撼 《中国紫檀博物馆》,这不同凡响的名号和不同凡响的建筑,自然预示着馆内藏品的不同凡响。沐浴着早秋的艳阳,一边在中国紫檀博物馆的大门前留影,一边在心里抒发着感慨。 “金銮殿!!!”进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以一比一的比例复制的故宫乾清宫皇帝屏风宝座。金碧辉煌的皇家气派,让我禁不住脱口而出地发出了惊叹。 于是凝眉观之,那腾龙驾雾的画面,精美绝伦的雕工,尽显豪横的漆金工艺,还有那彰显霸气的威严,无不让人叹为观止。 桌椅,橱柜,床榻,这些名贵的紫檀家具,若是在别的地方,当然能让人啧啧夸好不吝点赞。但是在这更有奇观争望眼的中国紫檀博物馆里,这些做工考究的名贵家具,却难以引起人们更深刻的关注。 而那些被我称之为更有奇观争望眼的紫檀作品,则是另一种更高难度的匠心传承。 ——紫檀飞云楼,按1比10比例,缩雕山西万荣县,始建于唐贞观年间,高23米,三层四檐,两层间设暗层,壮观华丽,独具匠心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精品。 ——紫檀角楼,以故宫城墙四角的角楼为蓝本,多角,多檐,多山花,多屋脊,净重达六吨的绝妙精品。 ——紫檀万春亭,以1比5比例,复制的故宫御花园里,重檐尖顶,上圆下方,取天圆地方之意的著名亭台,重1685公斤。 ——紫檀天坛祈年殿,四万多部件,重达十吨。更是把明清两代皇帝祈祷丰收的场所,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复制得雄伟壮观,精美绝伦。 ——紫檀四合院民宅,正房以北房为主,南北西东围组成庭院,再由一进庭院,二进庭院,三进庭院组合成悠长传统的“庭院深深”。 ——紫檀王府,前部政务办公区,中部寝居生活区,后花园休闲区,彰显的王气,内敛的霸气,真的是人间极品,真的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直观教材。 ——紫檀雕《清明上河图》,按真迹原本放大的精美之作。就原作而言,北宋画家张择端,在五百多厘米长,二十多厘米宽的丝绢上,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,工兼写的笔法,画出五百多个人物,置身于亭台楼宇,车船轿辇,驴马骆驼之间,描绘了汴京商贾云集,漕运繁忙,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,已然实属不易。而知难而进的雕刻大师们,以刻刀为笔,以紫檀木为绢,把这幅名闻世界的国宝级名画雕刻得如此细腻逼真,立体生动,既端丽华贵又古朴厚重,实在让人心存敬意。 ——还有工艺精湛无比的龙纹紫檀大柜,宏伟博大的多种屏风宝座等等,等等,无不让人啧啧称奇,拍案叫绝。
细回味,那些紫檀木雕的高拔楼宇,幽深街巷,显示出的是一种大气。那些翘角飞檐玲珑瓦,勾心斗角托天拱,浅浮雕,高浮雕,让人惊艳的镂空雕,雕刻精美,做工精致,榫卯相结严丝合缝,显示出的是一种精湛。 细品鉴,那些构造不减,雄伟不失的紫檀木雕作品,既有历史的传承,又是当代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的一种展示。每一件都是立体的书画,每一件都是艺术的精品,每一件都有诗的意境,每一件都卓尔不凡。
早年干过一阶段木工,对统称红木的木材,自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。知道第一类红木是紫檀和海南黄花梨,第二类是酸枝,第三类是鸡翅木等等。 基于对红木类家具的特别喜欢,为了一饱眼福,我曾经在家乡那块热土上,走家串户,及至跑家具店跑古玩城,鸡翅和酸枝类家具看到不少,真正紫檀木的凤毛麟角。
缘何我们这儿紫檀类家具这么稀少?我自问的答案,第一当然是紫檀的贵重。自明清两朝开始,从皇族到民间,就有的“一寸紫檀一寸金”说法,当然所言不虚。第二因为紫檀的生长速度极其缓慢,能达到可用之材的非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可,而且中空甚多,更凸显了成才的稀缺。第三我们国内生长紫檀的地区极其稀少,所需之材,只有到印度等国外去进行收罗。因此从明清两朝,皇家奢侈的目光盯上了紫檀开始,就只有皇家和极少数极有权极有钱的人,才能用得起紫檀,才能拥有紫檀家具了。
而此刻,为寻觅紫檀的“芳踪”,曾经踏过“铁鞋”,深知紫檀贵重稀少的我,面对中国紫檀博物馆里体量可谓硕大,数量竟然多达千余件的精美紫檀作品,如何能不感到震撼呢?
二、陈丽华的画
中国紫檀博物馆多个展厅的墙壁上,都挂有陈丽华创作的国画。不难看出,身为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、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,全国政协委员等多重身份的陈丽华女士,还是一个功底深厚的丹青高手。
《松鹤延年》,陈丽华创作,时任全国政协常委、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挥毫题字的一幅巨画。 苍松遒劲盘曲,如蛟龙探海。山石硬朗开阔,似铜墙铁壁。九只丹顶墨尾、白羽长腿的仙鹤,神态各异的伫立在苍劲的松石之上。九是最大单数,“松鹤延年”,天长地久的主题,就这么于无声处凸显出来了。 画面上多数仙鹤在仰望苍穹,似乎在思考什么叫“野鹤闲云”,又似乎在畅想那个大文豪苏东坡,为什么会那么洒脱,为什么要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一蓑烟雨任平生?” 有一只低头俯视的仙鹤,好像被什么声音所吸引,又好像正在穿过云层,回想很多有趣的事情,是想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,还是哪吒闹海的神剧? 而那两只一副怡然的样子,双双对望着的仙鹤应该是一对情侣,应该是这一众仙鹤中的长者。它们窃窃私语谈论的话题,应该与健康有关,应该与长寿有关,更应该与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有关吧。 放眼整个画面,点画到位,皴擦自如,洁净辽阔,画功娴熟。让人看了,既赏心悦目,又有一种祥瑞之感萦绕在心头。 “松立入山云,鹤鸣天地间。”身为全国书协主席的苏士澍,挥毫所题的内容,不仅呼应主题,更是相得益彰,有锦上添花之妙。
《春光明媚凤争艳》,由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,全国政协委员,著名书法家吕章申题序,以九张单幅宽一米二四,高两米四四画心连环组成,总宽近十五米,工笔兼写意的超大巨幅画作。 画面从左以写意的紫藤,至右以写意的三角枫红叶,喻示着时间上从春到秋的岁月静好;中间远山云壑的背景,则显示了空间上江山永固的山河壮美。 八只工笔的,可能蕴含八方来财之意的孔雀,或翘首远眺,或静立于高枝之上窃窃私语,或为迎接嘉宾而倾力开屏。那是一种凤冠高耸,毛羽毕显,翠蓝缤纷,极其壮观的栩栩如生。 应该是超大的画幅很难驾驭,让题序的吕章申产生了十分的敬佩。 灵思涌动,意随笔走:“春光明媚凤争艳,百花奔放大地暖。画翁妙手丹青绘,吉祥瑞鸟舞翩跹。陈丽华先生艺术造诣深厚,造型能力惊人,其画作勇猛精进,今观开屏之孔雀栩栩如生,真乃神来之笔也。”禁不住的溢美之词,便跃然纸上了。 我想,这画与序的合作,应该是一场书画佳话。陈丽华格局大,气场大,才能挥动如椽大笔,画出如此巨幅的画来。书法造诣深受同行推崇的吕章申,当然知晓画巨幅画作的难度,题序时的脑海里,大约显现出了诸多妙笔生花的书画同仁,所以才有了“画翁妙手丹青绘,吉祥瑞鸟舞翩跹”一说。相比之下,是陈丽华对巨幅画作从宏观到微观的把控能力,是陈丽华得心应手的运笔,深深的折服了吕章申,惊叹,溢美,技痒,一篇心手合一的题序便跃然纸上了。
《喜鹊登梅》是现任中国美术馆馆长,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题跋的一幅佳作。这里的红梅之红,热烈而耀眼,已然显现出了春天的景象。六只或许象征“六六大顺”的喜鹊,有的已经“喜上梅梢”,有的正在作伞状降落。画面喜庆,生机勃勃。 吴为山是我们江苏老乡,他经历六次高考,终于考上南京师范大学的励志故事多为人知。他创造的“写意雕塑”,更是走出国门,甚至深受法国、德国,这些艺术造诣和艺术氛围超高国家的,人民和艺术家,甚至总统,总理的追捧。 “登梅喜鹊迎紫气,微风绿草皆春意。为陈丽华方家题。”吴为山的题字,轻松,诗意,押韵,上口,让人读了有回味无穷之感。这也是不断推出雕塑界的民族品牌,很有民族自豪感的吴为山,关于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”,这种极具民族自信的艺术理念的具体体现吧。
《瑞雪迎春》,非常醒目,也是很抓我眼球的一幅如鼎佳作。构图大胆,那如意形横穿画面,然后兀然翘起的,如铁打铜铸的梅花主干,我认为是陈丽华内心心源挺拔,外师造化的个性化表达。 红的鲜艳,却又红的深沉的梅花,是一种旷达。既热情,又热烈,当然没有孤舟蓑笠翁的孤独,更没有独钓寒江雪的清苦。 再看纷飞的瑞雪,虽然绵绵不绝,正在洋洋洒洒地下着,聚集在梅花枝干上的雪花却已盈寸。这一动一静,动静和谐的场景,不仅活了画面,更让人想到“风雨送春归,飞雪迎春到”的诗句,对于画的理解就产生了一种飞跃。 思绪越飘越远,作为一个喜欢思考,喜欢用自己的目光打量世界,抒情世界的“自由撰稿人”,我对雪和梅的观察,自然也是独到和诗意的。我便想起了我曾经写过的一首诗《雪与梅的咏叹》:
檐角上/叮咚悦耳的铃声/从指尖划过/排成行的大雁/扑闪着翅膀/掠过长空/岁月/就这么悄悄地/迎来了飞雪 庄重典雅的梅花/和如约而至的雪花/是一对/没有血缘关系的/知己/
关于雪与梅的评论/即便没有底线/像麻雀看见雄鹰/盘旋的样子/总说是兵临城下/也无关紧要/因为时间的长笛/依然一如瀑布/绚烂的/装点了群山/ 与雪相伴的暗香/总是那么宁静而致远/其实有一条红丝带/像风筝一样牵着的/是一片夏日绿荫/同样/在风里摇过/在雨里洗过……
三、星云大师的字
中国紫檀博物馆里,展示有很多星云大师的墨宝。特别是“心中要有根,才能开花结果;心中要有德,才能涵容万物;心中要有愿,才能成就事业……”等六幅墨宝镶嵌成的屏风,深入浅出,简单易懂,读了真能让人开悟,受益匪浅。 星云大师是一个颇具国际影响,为弘扬中国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,荣获过国家“中华之光”年度人物奖的杰出宗教大师。 1927年,出生于扬州的星云大师,也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一样,妥妥的是我们江苏老乡。12岁时因为战乱,无奈出家于南京栖霞寺。潜心学佛,20岁毕业于焦山佛学院。1949年迁至台湾,曾出任国民党中央常委。1967年开始开山种树,兴建佛光山庙宇。经过50多年的大法弘扬,佛光山已经是一处享誉世界的佛法圣地。 以“人间佛教”为根,秉承“人人皆可成佛”的信念,星云大师用“说好话,做好事,存好心”的三好善念,和“给人信心,给人欢喜,给人希望,给人方便”的四给原则,精心弘法,广结善缘。从创办美国西来大学开始,在多国创建了50多所中华学校,26个弘扬中华文化的图书馆,在70多个国家成立佛光会,拥有260多个弘法道场,更兼著书立说,著作等身。星云大师用自己的行动,把自己蜕变成了“星闪五洲,云济四海”的大德高僧,让人敬仰。如今,星云大师虽然已经圆寂,但是他的影响依然深远。
2013年11月10日,佛缘深厚的陈丽华、迟重瑞伉俪,曾前往台湾佛光山拜会过星云大师。临别时,他们虔诚邀约星云大师,希望他能拨冗光临紫檀博物馆,弘扬佛法,为众生祈福。当时已经86岁高龄的星云大师,一诺千金地朗声答应了陈丽华和迟重瑞的邀约。 真是吉人天相有天缘,仅仅过了一个多月的2013年12月18日,星云大师就因为被评上“中华之光”年度人物,来北京接受颁奖了。颁奖会过后便如约而至,莅临了中国紫檀博物馆。 “紫檀女王”,“丽心泽华”,“福德人家”,“仁心仁德”,“悟道”,“紫气东来”,“花开见佛”,“西天取经,东洋弘法”……星云大师被陈丽华对紫檀事业的不懈追求所感动,星云大师因敬佩迟重瑞主演《西游记》和《鉴真东渡》,更被迟重瑞敬献的一曲《鉴真东渡》插曲所感动,禁不住思如泉涌,翰墨情开,禁不住铺纸展笔,饱蘸浓墨,为陈丽华,为迟重瑞,为中国紫檀博物馆留下了诸多墨宝。
“不要看我的字,请看我的心。”这份自谦,这份真诚,是谦虚的星云大师认为自己的字不入法帖,因而对于求字的人留下的极具童真意味的真情告白。 其实,古拙,浑厚,无拘无束,一气呵成,星云大师悬腕自创的“一笔字书法”,自成一家,颇有特色……
四、细节真情
顺畅荷风知天意, 巧借檀宫歌盛世。 佛缘如歌琴瑟好, 细节真情掌声起。
借一首小诗,概括一下“此情此景”,当然不是我的首创。这里我要说的“细节真情”,算是一件风过无痕,却引发我真心赞美的些微小事。这件让我感动的小事,发生在画家崔如琢借用中国紫檀博物馆,进行版画首发的现场活动中。
“太璞如琢,国画大家崔如琢先生版画全球首发。” 中国紫檀博物馆五楼,紫檀巨雕“天坛祈年殿”展厅里,醒目的巨大背景墙上,喜庆的宝石红,彰显着一种大气。而“故宫学院”“中国画研究院”“天意艺术馆”,这样的联合承办,表明的是一种多元。 这次版画首发的声势,是一次特邀嘉宾不算多的小范围活动。前排就座的,依次是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陈丽华,这次版画首发活动的画家崔如琢,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,一位据说级别不低的退休女干部,迟重瑞和著名导演张纪中。 这样的坐次安排,肯定是一种考虑比较周全的“黄金分割”。本来无可厚非,却有人议论说迟重瑞坐的太偏了,也有崇拜张纪中的,说张纪中应该坐在崔如琢旁边等等。 这些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议论,从自己的感知出发,让我想到的是“盲人摸象”。 正在我顺着“盲人摸象”的思路,进一步胡思乱想的时候,主持人邀请紫檀博物馆陈丽华馆长上台讲话的介绍,迎来了一片掌声,也打断了我的胡思乱想。
很是自然的抬眼向陈丽华看去时,一个别人根本就不介意,却被我看成是“细节真情”的感人画面,也就是“风过无痕的些微小事”被我捕捉到了。 礼貌周到的陈丽华馆长,听到主持人的邀请后先站起身来,微笑着双手合十,回转身向人们致意一下,然后才转身向主持人走去。然而,就在她接近主持人,边走边伸出手,想接主持人递过来的话筒时,脚下绊出了一个小小的趔趄。 主持人吓得够呛,赶紧伸手去扶。坐在第一排的其他人都没做出任何反应,只有迟重瑞条件反射似的,一躬身半站起来,一副想冲过去扶住陈丽华的样子。 虽然有惊无险,但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,迟重瑞这种值得点赞的表现,在我看来应该是迟重瑞先生潜意识里,充满关爱的挺身而出。绝不是有意识的作秀,绝没有做给别人看的存心。 这种心心相印,这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堪称是大爱无疆的关爱,闪电一样让我产生了一种别人难以体会到的感动。这种感动便触动了潜藏在我心灵某个角落,为善良击节而歌的引擎。 “此处应该有掌声,”我不由得脱口而出的喊了一声,同时双手啪啪的鼓了几掌。 响应者没有。 我也没觉得尴尬。 因为我冷静的想到,从快餐食品到快餐文化,已经毫不吝啬的把人们的感情或者说感情细胞,喂的粗了,糙了。似我这样情感依然细腻,尚能洞幽烛微的人,曲高和寡当属正常。 我这么幽幽的想着,想着,忽然觉得自己有点膨胀,有点阿Q了。 于是我自嘲的笑着,赶紧打断了自己颇具阿Q色彩的思路,把目光看向正在台上讲话的陈丽华馆长,又看向正在仰着头,认真听陈丽华馆长讲话的迟重瑞先生 蓦然间,我想起弹指一挥,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,陈丽华女士和迟重瑞先生因佛结缘,至今已经30多年过去。当年,冲破世俗与偏见修成的正果,经过时间风雨的打磨和洗礼,如今更加魅力四射。 “不管风吹浪打,胜似闲庭信步”。 他们的情感更加炉火纯青,他们正在用“心心相印”,“琴瑟和谐”,这些美好的词汇演绎人生……
五、食堂里的光盘行动
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 朋友叫易钢,江苏省珠宝协会连云港分会会长。携妻来北京后,电话告诉我说,早就听说中国紫檀博物馆是民营的国字头博物馆,馆里藏品肯定了得,肯定值得一看,问我去没去过。 我据实回答说,当然值得一看,我岂止去过,而且不止一次去过。想到自己还有一事想一探究竟,于是便约好明天的时间,既陪易钢夫妇又完成自己想探明的事情,准备一举两得地再去一趟中国紫檀博物馆。
民以食为天,我去中国紫檀博物馆想要一探究竟的事情,是注重“生活细节”,注重积累“写作素材”的我,在前一次光临紫檀博物馆,和一位员工闲聊时,这位员工除了高兴地告诉我,他们在这里上班从没被拖欠过工资。还非常感恩的告诉我,说他们还享受着相当不错的,三餐免费外加一餐免费水果的伙食待遇云云。 作为一个民营博物馆,不拖欠工资这样的事情,当然不会引起我的注意。什么样的伙食能让员工这样“感恩”呢,这便让好奇心极强的我,对探秘中国紫檀博物馆食堂产生了眼见为实的兴趣。
第二天我们如约来到紫檀博物馆,因为我们都是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,享受了紫檀博物馆的免票待遇,自行进馆参观,参观到二楼喜房处,偶遇了正在馆内巡视的晋主任。晋主任并不认识易会长和他的夫人,以为是普通游客,认真地向易夫人介绍语音讲解如何使用。后来见到我在后面笑,才恍然大悟,陪同我们继续参观。 时间在我和易钢夫妇不断提问和啧啧称赞声中,没在意滑到了中午时分。易钢曾耳语我说,“时间不早了,我们找个地方一起吃个午饭吧?” 我神秘一笑,悄悄告诉易钢,“今天哪儿也不用去,我们就在博物馆食堂吃。” 接着,我就把中午在紫檀博物馆用餐的想法告诉了晋主任,接待过宾客无数的晋主任颇感意外。确定我不是开玩笑后,晋主任非常认真的问我说,“去我们食堂用餐,你不觉得寒酸?” 我亦非常认真地回答说“听说你们的伙食不错所以想来一饱口福,怎么能觉得寒酸呢?”。听了我这样的回答,晋主任微笑着点点头,以一种“主随客便”的随和,领着我们走进了食堂。
用餐高峰已经过去,在食堂的人给我们拿餐盘的时候,我留心地看到了两个用完餐的人,餐盘里干净得连一粒米一根菜丝都不剩。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从1996年开始的,国家层面提出的“提倡节约,反对浪费”的“光盘行动”。我的兴趣,立刻从对博物馆食堂“食堂伙食”的关心,转到了对“光盘行动”的关心上。 “你们在坚持光盘行动?”在不少机关,学校和食堂都用过餐,知道这说起来容易的“光盘行动”,坚持起来却很难的我,抬手指了一下起身准备离开餐桌的,两个人手里用过餐后干干净净的盘子,俏声问着晋主任。 “我们一直在坚持光盘行动,”晋主任先点着头答应了一下。 “不怕能吃,就怕浪费,所以要响应光盘行动的号召,这是我们的陈丽华馆长提出的严格要求。令行禁止,光盘行动的倡议一经提出,我们就是践行者。积极响应光盘行动,杜绝浪费,我们一直在坚持,员工们已经形成了习惯。”晋主任又微笑着,作出了进一步解释。 这是一个团队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,我的脑海里闪出了这样的想法。小中见大,我似乎明白了陈丽华馆长,缘何能拥有中国紫檀博物馆和长安俱乐部等诸多骄人实体,缘何能把自己打造成数百亿身价的富豪了。一种对这个传奇女士不仅仅是敬佩,而是深深敬重的情绪感染着我,让我重新认识了“光盘行动”的含义。 炊事间里的餐盘递出来了,我和易钢夫妇都有了执行光盘行动的想法。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食量打饭打菜, 中国紫檀博物馆食堂也是采取自助的方式。我拿起大勺,打了一荤两素三个菜,拿了两个想尝尝口味的带馅的饼,正准备去打点米饭,好心的炊事员,给我递来了一块鸡蛋灌饼。米饭不能再打了,接过鸡蛋灌饼,我这么告诫起了自己。 可想而知,我在中国紫檀博物馆食堂,极其认真的践行了一次“光盘行动”。 易钢夫妇比我更注重适量,因此在吃完饭时,我们三个人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“答卷”。 “感谢你们对我们光盘行动的支持”,见我们把盘中食物吃的如此干净,过来帮我们收拾餐盘的晋主任,禁不住这样说着,禁不住脸上堆满了笑。
能在长安街上抒情人生,能把紫檀事业做到极致,能拿起笔来挥洒丹青,能让光盘行动深入人心。我该如何概括陈丽华那种举重若轻的,实干家的人生呢?和易钢夫妇一起走出紫檀博物馆食堂的时候,我脑洞大开的想着,想着。 忽然,我想起了林徽因,民国时期的才女。我想起她的笔下有一种美,叫“人间四月天”……
跋
来北京若想“抱云存高远”,必将“卧雪当枕眠”。自己决定用笔来一番“以文会友”,“青云出岫”,大概也算是一个敢做梦的人吧。
《走进中国紫檀博物馆……》,从“紫檀的震撼”到“陈丽华的画”、“星云大师的字”、都是目之所见,心之所想。从“细节真情”,到“食堂里的光盘行动”都是参与其中的亲身所历,写起来得心应手,自然不足为奇。 然而由于我对中国紫檀博物馆的创办人陈丽华,举重若轻的人生履历只有一些大而化之的了解。仅有的一次见面也只能算是远观,所以不能写的深透,也就在所难免了。
好在无论从事实,从良知,从社会面媒体的相关报道,褒扬这位巾帼能人,褒扬这位商界的巾帼奇才,在我看来都是必须的而且是顺理成章的。 更好在,写“陈丽华的画”时,我真心领会到了苏士澍、吕章申、吴为山等人,为我提供了他们发自内心的,褒扬陈丽华的良好模板和表率。所以,必须感谢他们。 最后,必须感谢所有看完这篇文章之贤达良友的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……
作者简介:张华明,男,汉族,以文字改变人生的自由撰稿人。上个世纪80年代,以散文出道,后写诗,有作品发表和获奖都是过去式。曾旅居西安六载,谨为读“社会大书”。现以“野鹤闲云羽拂天,落尽红尘隙里眠”的心态,漂北京,以文会友。 责编:章九杰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