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灵寿岭北村“沙耗子”猖獗600亩慈河滩三年遭“啃噬”,黑色产业链触目惊心
在河北省灵寿县慈裕镇岭北村北,慈河观光路以南,一片约600亩的河滩正经历一场持续的劫难。曾经的自然风貌荡然无存,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疮痍:几十个深达数米的沙坑如疮疤般遍布,错综复杂的小路穿梭其间,连接起一个个非法盗采的“战场”。构成一幅触目惊心的生态伤疤图。
“老鼠搬仓”式盗采:分工明确,日夜不息
一支支由村民组成的“偷沙军团”活跃在这片疮痍之上。他们两人一组,三人一伙,五人一群,十几个团伙互相望风“勤勉”运作: 小型机械化:部分团伙动用小型铲车装车,配合三轮车运输,效率“可观”。 纯人力“蚂蚁搬家”: 更多团伙则完全依赖人工装车,依靠三轮车进行原始搬运,上演“老鼠搬仓”。 严密产业链:放哨、装车、运输、收购、筛分,出售...,形成严密的地下流水线。
“散乱污”据点:囤积、加工、外销的“贼窝”
岭北村东,两处存在多年的“散乱污”场所赫然矗立,成为盗采活动的核心枢纽: 1. 囤积与收购:这两处“散乱污”场所老板不仅自身盗采河沙,更明目张胆收购其他村民小团伙的“战利品”。 2. 加工牟利: 对河沙进行筛分处理,提升“商品”价值。 3. 超载外销:使用大型运输车(每车载重100-150吨,严重超载)将沙售出,牟取暴利。
“杰出人才”坐镇:胆大妄为,情报“护航”
操控这两处“贼窝”的,是村中几位“吃得开”的“杰出人才”。且他们的盗采手段更为“激进”: 日常“小搞”: 白天偷偷使用小型铲车、三轮车持续盗运。 夜间“大干”: 时常趁着夜色掩护,动用大型铲车和后八轮卡车进行大规模掠夺。
情报”护驾,肆无忌惮: 盗采者甚至拥有“情报网络”。据知情人透露,偷沙者胆大妄为的背后疑似有“情报”支持——能提前获知主管部门巡查动态,精准避开打击。且有专人通风报信,告知“安全期”,使盗砂团伙敢于在“平安夜”动用大型铲车和后八轮进行更大规模盗采。
触目惊心的破坏与治理失效的疑云
三年疯狂盗采,代价沉重:河滩整体地形被“削低一层”,沙坑深达数米。 被盗采砂石总量粗略估计超过百万吨,价值上千万。其破坏程度之深、持续时间之久,令人咋舌。生态与资源损失更是难以估量。
执法部门近在咫尺,盗采却愈演愈烈: 盗采核心区距离当地乡镇政府均仅约3公里。然而,正是在如此接近执法与行政中枢的地带,这条盗采、运输、囤积、筛分、销售的完整黑色产业链,近年来非但未被遏制,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。 周边民众强烈质疑:如此大规模、长时间、近在咫尺的疯狂盗采,当地乡镇及相关监管部门多年治理无效,究竟是否存在深层的利益关联或保护伞? 岭北的现实之问
当满载百吨河沙的超载卡车碾过乡村道路,当“情报”比执法更灵通,当“散乱污”的贼窝在执法者眼皮下公然运作——人们不禁要问,是“沙耗子”太过狡猾,还是某些环节有意无意的“失明”?这片距离权力机构仅三公里的河滩,为何成了盗采者的“法外狂欢之地”? 当大自然的馈赠沦为黑色生财之道,监管的缺席便是对违法最大的纵容。岭北村河滩的累累伤痕,无声拷问着基层治理的能力与决心。 来源:网络微博 责编:王 晗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