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江苏灌云:谁在纵容“商界恶势力”?【深度调查】原房企老板钱世龙被举报卷走5千多万逍遥法外 谁在纵容“商界恶势力”? 【核心提示】近日,一则实名举报信在资本市场引发地震。连云港新郁州置业发展有限公司(原金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)先后向公安部和江苏省公安厅递交重磅材料,控诉原实控人钱世龙涉嫌职务侵占、合同诈骗等重大经济犯罪,涉案金额高达5千多万元。更魔幻的是,这场明目张胆的掠夺,竟在司法机关眼皮底下完成“合法化转身”。当举报人12次报案均遭驳回,我们不得不追问:在这个涉案金额堪比小型银行劫案的魔幻剧场里,司法正义为何持续缺席? 【核心案情】“完美犯罪”三部曲:从职务侵占到司法“洗白” 1.阴阳账本:售房款直通女儿账户,公司“被负债”2300万。司法审计报告显示,2019年至2021年间, 钱世龙利用实际控制人身份,将1810万元售房款直接转入个人账户,同时以公司名义私盖公章虚构借款,资金全部流向其女儿银行卡。最终,公司被迫为这些“莫须有”的债务买单,净资产从正转负。 2.“纸上楼盘”骗局:无拆迁、无规划,空手套走2000多万元。在连云港灌云县2006-3地块项目中,钱世龙在无任何合法批文的情况下,仅凭一纸委托书,就与多家企业签订5份投资协议、3份施工合同,套取2020万元。更离谱的是,项目图纸刚出,他竟违规预售,再卷走1000多万购房款,至今未入账。 3.司法“洗白”:60场诉讼成犯罪工具,判决书变“提款凭证" 举报材料显示,钱世龙个人借款加盖公章发生诉讼,最终由公司承担债务。 此番通过司法程序“合法化”资产转移。 类似手法在全国并不罕见,但此案的特殊性在于--证据确凿却四年无法立案。 【立案迷局】公安、检察院认定“没有犯罪事实”?警方12 次驳回背后的三大疑点 1.同案不同判:袁双喜案已判刑,为何此案仍是“经济纠纷”? 举报方指出,与其手法高度相似的袁双喜合同诈骗案已被追究刑事责任,而钱世龙案却始终被地方警方以“无犯罪事实”为由拒绝立案,明显违反《刑事诉讼法》平等适用原则。 2.银行流水铁证:钱款全部转入个人账户, 为何不算“职务侵占"? 根据《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规定》, 只要证明资金未用于公司经营即可立案。然而,尽管举报方提供了完整的资金流向证据(全部转入钱某及其亲属账户),连云港警方仍坚持“不构成犯罪”。 3.地方干预疑云:政法大学报告揭“降格处理”潜规则 中国政法大学《民营企业司法保护绿皮书》 显示,2024年全国43.7%的涉企经济犯罪案件因“刑民交叉”被错误降格为民事纠纷,其中超六成存在地方干预迹象。本案是否也遭遇了同样的“隐形阻力"? 【深度追问】谁在纵容“商界黑势力"? 1.公章失控:民营企业如何防范“内部人抢劫”? 本案中,钱世龙多次私盖公章虚构债务,暴露出民企内部治理的致命漏洞。法律界人士呼吁,应建立“公章使用区块链存证”制度, 杜绝类似“监守自盗”。 2.司法地方保护:经济犯罪能否"以民事纠纷化解"? 近年来,多地出现利用司法程序“洗白"经济犯罪的现象。专家指出,此类案件往往涉及地方利益集团,需公安部直接督办,打破“保护伞”。 3.维权困局:当法律成为犯罪工具,企业如何自救? “我们不是在打官司,是在和整个系统对抗。”现控股股东缪某某的绝望发声,折射出民企维权之难。本案能否成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突破口,考验司法改革的决心。 本网将持续追踪,揭开这场“现实版狂飙”的最终结局。(五星新闻网陈青瑜) 责编:王生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