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 | 
| 试论县级文化馆在乡村振兴中的多维价值与实践路径摘要: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,系统探讨县级文化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核心作用。研究发现,县级文化馆通过文化传承创新、公共服务供给、人才培育孵化三大功能模块,构建起乡村文化振兴的立体化支撑体系。研究采用案例分析、实地调研等方法,揭示了当前县级文化馆在资源整合、服务效能、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,并提出构建"文化馆+"协同发展模式、建立动态需求响应机制、推进智慧文化馆建设等创新路径。研究为新时代县级文化馆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。 关键词:乡村振兴;县级文化馆;文化治理;公共服务;数字转型 
 一、引言 随着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(2018-2022年)》的深入实施,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五大核心任务之一,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。县级文化馆作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枢节点,承担着统筹乡村文化资源、培育文明乡风、促进文化惠民的重要职能。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,截至2022年底,全国县级文化馆覆盖率达98.6%,年服务群众超3亿人次,已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替代的关键力量。本文将从理论维度系统剖析县级文化馆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价值,并结合实践案例探讨其创新发展路径。 
 二、县级文化馆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定位 (一)文化传承创新的枢纽平台 1.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:建立"非遗工坊+传承人+农户"传承体系,如浙江东阳文化馆的木雕技艺传承项目带动2000余名农民就业 2.乡土文化资源开发:通过文化资源普查建立乡村文化基因库,河北正定县文化馆整理的"常山战鼓"等12项民俗资源实现产业化转化。 3.传统现代融合创新:运用数字技术活化乡村文化记忆,广东佛冈县文化馆开发的VR宗祠体验项目获国家文旅部推广。 (二)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中枢 1.标准化服务网络:构建"总馆-分馆-服务点"三级体系,江苏张家港市实现村级文化服务点100%覆盖。 2.精准化服务机制:建立"群众点单-文化馆派单-团队接单"服务模式,山东寿光市年开展定制化服务1200余场。 3.社会化参与平台:培育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,四川绵竹市注册文化志愿者达3800人,服务时长超10万小时。 (三)乡村人才培育的孵化基地 1.新型职业农民培养:开设"文化+技能"复合型课程,湖南浏阳市文化馆年培训农民主播500余人次。 2.乡村文化带头人培育:实施"百干计划",陕西凤县培养村级文化骨干280名 3.青少年乡土教育:开发"第二课堂"研学项目,福建永定县文化馆年接待中小学生3.2万人次。 
 三、县级文化馆发展的现实困境 (一)资源整合的碎片化现象 1.部门协同不足:文化、旅游、农业等部门存在资源重复配置。 2.社会参与度低:企业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畅。 3.数字鸿沟明显:中西部地区数字化设备配备率不足30%。 (二)服务供给的供需错位 1.内容同质化:78%的送戏下乡节目重复率超60%(2024年调研数据) 2.参与老龄化:农村文化活动中60岁以上参与者占比达65%。 3.评价机制缺失:仅12%的县级文化馆建立科学绩效评估体系。 (三)人才队伍的断层危机 1.专业人才匮乏:中西部县级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平均不足5人。 2.能力结构失衡:数字化管理、文创开发等新型人才缺口达40%。 3.激励机制不完善:基层文化工作者职称晋升通道狭窄。 
 四、县级文化馆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(一)构建"文化馆+"协同发展模式 1.文化馆+旅游: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,如江西婺源县"文化馆+民宿"非遗体验线路 2.文化馆+电商:搭建乡村文创产品线上平台,甘肃陇南市文化馆年助农销售超2000万元。 3.文化馆+教育:开展"馆校合作"乡土教育,浙江安吉县开发系列乡土教材。 (二)建立动态需求响应机制 1.大数据分析平台:运用文化消费数据优化服务供给。 2.网格化服务网络:建立村级文化联络员制度。 3.参与式文化治理:成立乡村文化理事会。 (三)推进智慧文化馆建设 1.数字资源库建设:建立乡村文化数字资源总库。 2.云端服务矩阵:开发"文化馆APP"等移动服务平台。 3.虚拟体验空间:建设AR/VR文化体验区。 
 五、结论 县级文化馆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载体,其功能实现需要突破传统服务模式,向资源整合平台、创新孵化基地、数字服务中心等新型角色转型。建议从政策保障、资金投入、人才建设、技术创新四个维度系统推进,使县级文化馆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"神经中枢"和"活力引擎"。 作者:管学亮 作者单位:江苏省灌云县文化馆 责编:苗其志 | 
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



